本篇文章1949字,读完约5分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等.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之所以为世界所瞩目,是因为它由来已久,历史渊源流长,它是举世瞩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缔结和传承,它为我们讲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事,让这个节日更加厚重和透射出不屈的光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屈原对待理想的执着和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
1、端午节的传说充满着浪漫的爱国情怀,也是一曲生命不屈的挽歌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还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人们见后纷纷仿效,还有人拿来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线,发展成粽子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现在的端午节.
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
端午赛龙舟
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它借助于龙威,驱赶不祥和保佑平安。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了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民间就会划龙舟以示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早年崇武在端午节也有赛龙舟,但与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于台风季节即将到来之前在海上举行的祝神驱魔活动。崇武的赛龙舟、游龙舟和采莲习俗一样,都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王之神威,避恶消灾保一方平安。
端午节的习俗,除了赛龙舟以外包粽子可谓是最喜闻乐见的民间流传最广泛的习俗之一,每当五月到处都会飘散着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清甜。
端午节包粽子
3、包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爱国诗人屈原,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它寓意着人们除瘟驱邪以求吉祥!
传说包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而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祭神灵的,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以除瘟、驱邪、求吉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吃粽子的意义其实也大同小异.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其由来已久.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百姓的日常和烟火气也随之袅袅升腾.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源远流长.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可见吃粽子不只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同时它早已是百姓美好生活的见证.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端午节,那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和习俗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