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8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日电:“汽车”创造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从一线工人到民族技能大师郑
新华社记者刘玉德
“让我们今天优化工具,微调一些参数,并尝试提高生产效率。”1日上午,和郑等几个工人来到车间,讨论军品加工中的一项技术革新。
一个多月前,他和他的同事通过团队合作,将这部分的加工效率提高了30%,但他们并没有停止追求完美,追求完美。
郑,49岁,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北重集团”)国防事业部车工。他看上去朴实无华,但身上却闪耀着一系列光环,如“国家劳动模范”、“国家技术大师”、“国家技术专家”、“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他也是第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术工人。
1992年,21岁的郑从技校毕业,进入北崇集团。
上班途中,郑在实践中反复思索中小学的理论知识,遇到困难时向师傅请教,反复尝试,操作水平迅速提高。进入工厂3个月后,他提前出去独立操作设备;三年后,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班长。
工友们都说郑贵由的作品像《绝望的三郎太》。每当有人值夜班时,总会发现20号厂房桂政车床的工作灯亮着。他说:“别人不愿意加班,你就得加班;如果其他人不喜欢钻探技术,那么如果你进行钻探,你将成为技术和技能的所有者,并且你将拥有管理技能。”
郑凭借精湛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致力于创新技术的探索。他先后总结了以他命名的细长轴切削法和圆锥切削法,创新了小直径斜齿轮加工和细长杆螺纹车削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郑成为解决紧急和危险任务的首选技师。2009年,贝众集团自主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3.6万吨黑色金属立式挤压机。2012年,设备的核心部件——主缸需要加工。
当这一艰巨而又技术复杂的任务落到郑身上时,他日夜查阅资料,认真消化图纸,反复试验论证,终于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郑依靠一套独特的加工工艺和专门设计的专用工具完成了加工任务。经测试,主缸内孔的圆度和圆柱度控制在0.04 mm以内,运行良好。
2012年8月,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批准。这为他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他带领团队完成了80多个技术研究和创新项目,提出了300多个合理化建议,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价值。
郑常说,一个人有技术,就有前途;一群人有技术,企业有未来;一代人有技术,国家有未来!通过工作室,他毫无保留地向年轻人传授他的技能和经验。他组织了100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班,培养了40多名年轻的科技骨干。
30年来,郑以奉献、勤奋、快乐的精神,在一线岗位上创造了美好的人生。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车”出自己的精彩人生——记从一线工人到国家技能大师的郑贵有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