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9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兰州5月1日电:腾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6军陆战旅整体建设纪实
新华社记者李清华,刘小红
年轻的陆空旅“起飞了”。
近日,陆军第76军某航空兵大队被西部战区部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这支成立仅三年的陆航大队,始终以备战为先导,全面建设,实现了转型发展的新跨越。
从统一的“陆地”到具有初始战斗力的“空中”,这支航空旅的飞行轨迹充满了启迪。
三年前,来自近10个单位的官兵聚集在一个临时部署的废弃营地。20世纪70年代在破旧的砖房中住宿;在废弃的场地和机场训练了近20年。
一些从城里搬出来的官兵犹豫了。
“这既困难又困难,领导人带头并不难。”政委准将和官兵们一起搭建了可移动的会议室,带头住在会议室里,吃着大食堂,挤着大澡堂。
尽管生活条件很差,旅党委还是把人力、财力和物力集中在备战上,优先建设训练设施,并修建了一个隔热机库、一个基础课程训练场和一个屋顶平台。
“正是因为飞机‘住在新的‘房子’里,住在旧的瓦房子里’的艰苦工作精神,我们才取得了在一个星期内飞行和在两个月内去实弹射击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副准将·于学军说道。
与困难的条件相比,就更困难了:除了飞行和维修专业,这个航空旅的其他人员几乎都来自步兵、炮兵和其他单位,而且没有多少人有飞行支援经验。
人才是提高战斗力的“基石”,实战训练是通过训练取胜的唯一途径。
上级组织部队进驻高原,未列入计划的陆航大队自愿组织30多名飞行员参加高原适应性训练。
3000米,4200米,4600米...开展高原适应性训练。在“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式下,飞行员逐步爬上战斗机,并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战术训练,探索出多种高原作战训练方法。
●空进行渗透训练,有了命令,直升机连长曹明在战斗区周围飞来飞去。
“我发现‘敌人’有一枚单兵防御空导弹,随时准备攻击你并迅速处理掉它。”在快速渗透到预定区域的过程中,他不断收到指挥所通报的突如其来的“敌情”。
负责指挥训练的副旅长李宏策说:“这种训练不指定飞行路线,也没有具体的攻击时间。”在完全陌生的地区,飞行员必须单独制定航线和作战计划,这就要求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自成立以来,他们提高了飞行员自习和自习作战的难度比例,在飞行训练中每次都设置突如其来的“敌情”和攻防目标,并注重在联合训练和对抗演习中设置困难的训练条件,以锻炼飞行员在类似实战环境中的作战能力。
训练很难,但也很严格。培训结束后,培训检查小组指出问题是针对个人的,并下令进行培训。由于军训综合成绩不佳,大队取消了20多人的初评资格和10多名干部的晋级资格。
平时刻苦练习,战时取胜。去年6月,这个陆航大队第一次去高原进行野外训练。在一个司令部,他们以远程战备演习的形式组织了数千英里的演习。
空,旅长张英强驾驶战斗机编队飞往目标地区;在地面上,政委贾率领的摩托化梯队迅速机动。在这次远程演习中,旅主要领导率先应对了演习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全面测试了部队的战备和应急调度能力。
去年8月,该旅出国参加了一次战略演习。联合表演开始后,直升机营营长卞带领新型武装直升机紧急起飞,与其他部队混编战斗队形,对“敌”装甲目标实施联合火力攻击。
当他们到达预定的战斗区域时,他们迅速将飞行高度降低到不到10米,躲入森林后占领攻击位置,攻击“敌人”,并迅速撤退。四枚导弹都击中了目标,在国际训练场展示了出色的战斗技能。
在过去的三年里,该旅参加了十多次重大演习,两次出国与外国军队进行联合训练,并在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连续两年被团部队和战区部队评为“先进旅党委”和“基层建设先进单位”,新建的陆空旅“腾飞”。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起飞——陆军第76集团军某陆航旅用战斗力牵引全面建设记事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7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