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23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南宁5月1日电:狮山“牛仔”脱贫

新华社记者黄耀腾、姚玉玺

尽管中午天气闷热,秦志宝还是戴着草帽,冲向田野,用镰刀割草。"晚上喂牛,它们的食物摄入量不小,并提前准备好饲料."秦志宝说道。

37岁的秦志宝(音译)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龙方村加里欧屯的一名村民。都安县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县,也是广西四大特困县之一。这里的石山面积占近89%,被称为“石山王国”。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有贫困人口138,400人,贫困率为26.64%。

石山“牛仔”脱贫记

秦志宝告诉记者,他在参加修路工程时,被炸药意外炸伤右眼,无法继续外出工作。在精确的扶贫开始后,他的家庭被列为贫困家庭。

为了摆脱贫困,秦志宝决定在村里发展养牛业。养牛需要种草。秦志宝的家只有1.5亩贫瘠的石漠化农田,但他有自己的计划。“山上放养牲畜,耕地用来种植牧草补充饲料,草定期送上山。”

第二年,秦志宝买的四头牛生了四头小牛。半年后,小牛以每头近5000元的价格出售,秦志宝第一次尝到了养牛的甜头。住在隔壁村的岳父见他干得不错,就把闲置的十亩地全部给了秦志宝种牧草,他爱人的态度也由反对转为支持。

石山“牛仔”脱贫记

2017年,都安县实施了"以牛还牛"的扶贫产业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免费向贫困家庭"借"犊牛,并在放牛时保价购买。在此期间,政府提供了保险、财政和技术支持。

秦志宝以合作的方式帮助一些贫困家庭“喂”牛,并按比例分享利润。2019年,他“饲养”的头10头奶牛中有9头成功放生。"扣除成本后,每人还有四五千元的利润."秦志宝说,其他贫困家庭也可以从中获得数千美元。这一年,秦志宝成功摆脱了贫困。

石山“牛仔”脱贫记

截至2019年底,都安县通过“借牛还牛”扶贫产业化项目,共发放犊牛3.83万头,全县养牛规模从9.27万头增加到15万头,带动了数十个贫困村脱贫脱帽。

在过去的几年里,秦志宝卖掉了几批小牛,但是他把赚来的钱都投入到了牛棚的改建和扩建上。"我计划扩大农业,力争饲养10头以上的奶牛。"他说。

割了一捆草后,秦志宝数了数钞票。“10头牛,如果正常的话,每年产10头小牛。半年后,每头牛可以卖七八千元。现在每个县还补贴500元。年收入可达8万元左右,爱人打零工。月收入也超过2000元。我相信日子会过得更好。”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石山“牛仔”脱贫记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