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8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福州5月1日电“梦之村”中的梦想家——记福建武夷山大召村第一书记王
新华社记者王成
4月29日,天很黑,凉风习习,闽北山村灯火辉煌,浓浓的食物香味飘在乡村的路上。匆匆吃完晚饭后,福建武夷山大竹村第一书记王很快来到65岁的村民吴邦友面前。
“兀术,白天,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实地考察了它。你的田地不适合种植水稻和鱼类。我真的很抱歉。”最初,这个村子几天前和吴邦友达成了一项协议,试图在他家10亩的稻田里种植水稻和鱼。据保守估计,亩产可达100公斤,每公斤30多元。然而,当专家来到现场查看时,这个计划失败了。王的性子急,恨不得第二天就找吴邦友连夜当面解释情况。
自从去年5月8日我第一次来到大竹村,34岁的王已经被送去工作将近一年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管理服务中心生态景观部的负责人来到一个离市区48公里的偏远山村,在这个村子里平均每周住五六天。村子里的一个长期办公室成了他的宿舍。
走进这间略显空风格的房间,一张床和一个橱柜都是家具。“我白天忙于村里的大事,晚上经常去村民家。这也是一个居住的地方。”王凤味轻描淡写地说道。
站在村部向外看,一边在建一个能容纳1000吨农产品的冷链仓库,并提前为村里120亩土豆准备仓库;另一边,大竹村幸福之家刚刚建成并投入使用。阅览室、娱乐室和小厨房都有。高6米、宽8米的投影幕布在流行前已经播放了两部电影。
“我住的条件很简单,但我经历了大屯村的变化,我的心很亮。”王动情地说。
大竹村的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注册人口超过1300人,发展不起像样的产业。村子看起来“满是灰尘”,主要道路两旁是旧猪圈和杂棚,到处都是鸡鸭...这是大竹村留给王的第一印象。
现在,王正在带领村民借助福建省村主任协会确定的首批“梦想之乡”试点村的东风,寻求“梦想之乡”和农村振兴之路。
“梦想就是实现村民追求幸福、过上好日子的梦想。”王说,在村委会主任会议的指导下,村里制定了两个短期目标,一是激发村民致富的内生动力,二是促进“返老还童”,吸引农民工返乡。
王和村里的“两委”心里都清楚,“振兴村里的关键是工业”。去年以来,大竹村以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为发展方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开展林下中草药三叶草种植,并与福建申嘉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开展有机蔬菜种植。第一批试点种植了60亩西蓝花、甘蓝、花椰菜和120亩马铃薯,预计平均亩产6000多元。
春天的清晨,当微风拂过你的脸庞,你漫步在大竹村的道路和小道上。然而,你可以看到远处的青山和浮云。近看,道路两旁干净清新,从山上流下来的小溪清澈见底,吸引着三五成群的鸭子出来觅食。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出现了。
大竹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靠近一大片绿色菜地,占地200亩。42岁的村民李鹤林一大早就在地里忙碌起来。一辆农用车装满了新鲜采摘的花椰菜。
“与申佳公司签订的合同价格是每斤1.5元,我们自己的超市卖给武夷山的单价超过了3元。”李鹤林说,他和其他七名村民去年回国创业,每人投资3万元创办了兴义家庭农场。“看到大屯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我们回来得很对!”
在工业发展之外,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活跃。合唱队和广场舞队的成立在大竹村激起了一片平静的水。“村里支持购买音响和服装,并邀请音乐教师来上课。去年9月,大屯村广场舞队第一次在镇上参加文艺演出。村民们认为解放了,敢唱敢跳。”王对说道。
“下一步,考虑请农业技术专家指导村民种植有机蔬菜,增加产量;几个自然村保留了几十栋老房子,想发展乡村旅游;我刚刚和老年人协会讨论过,计划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庆祝集体生日……”谈到明天的“袁梦村”,王眼睛一亮,心里的工作清单已经排满了。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圆梦村”里圆梦人——记福建武夷山大渚村第一书记王丰伟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