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天津5月4日电:帮助你“清理”下的“疫情”——记天津市青少年心理援助志愿者小组

新华社记者白嘉丽和刘维珍

在疫情期间,天津的一群青年志愿者采取了行动,成为人们心灵的“守护者”。他们利用心理援助志愿者服务来驱散疫情的阴霾,缓解负面情绪,帮助帮助者找到他们的心灵。

为了满足疫情期间人们对心理服务的需求,1月下旬,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了心理援助志愿者小组,为教师、学生和公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这个团队中大约90%的志愿者是年轻人,包括心理咨询师、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研究生。”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安莉说。

杜霞阳,90后初为人母,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团队成员。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杜霞阳的“日历”已经满了。她照顾刚满一岁的孩子,并找时间提供心理援助服务,通常超过十个小时。

为了提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援助能力,杜霞阳每天晚上都从网上培训课程中汲取营养和学习技巧;不熟悉视频连接的心理咨询方法,她不断改进援助计划,缩小她和帮助者之间的距离。

“疫情期间的心理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学生在学业安排、职业规划、恋爱关系等方面容易出现困惑。我一直都很渴望做点什么来帮助他们缓解由疫情引起的焦虑。”杜霞阳说道。

“我在高中的成绩很好,但在此期间,网上课堂学习跟不上进度,甚至有很强的厌学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云学校”,杜霞阳收到了一个大一新生的心理帮助信息。

通过视频连接,杜霞阳与学生取得了联系,并从朋友的角度聆听了他的声音。在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和建立稳定的协商关系的基础上,杜霞阳逐步提升了对话的内容和深度,帮助他找到了厌学的根源,并为他开出了“心理药方”。经过多次咨询,学生的心理状况逐渐稳定下来。

帮你“疫”下心放“晴”——记天津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的年轻人

“在心理咨询结束时,这个学生告诉我,被理解的感觉很好。”杜霞阳说道。

23岁的张强是天津大学的心理学硕士,也是志愿者团队的一员。他所在的预约组是团队的“前哨站”,是寻求帮助者进入心理咨询之前的“第一扇门”。张强在每一步都要耐心细致,从了解求助者的个人意愿和咨询需求,到帮助他们匹配合适的咨询师,再到安排时间和咨询方法。

帮你“疫”下心放“晴”——记天津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的年轻人

参加视频培训,制定工作流程,与运营团队预约qq号码,并提前与需要帮助的人在线交流...三个月来,虽然张强一直“在家”在家,他的生活却是忙碌而充实的。

“我非常自豪能够与团队合作,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张强说道。

截至4月30日,该志愿者团队已收到852份心理服务预约、906份在线心理咨询、92份热线求助和46封电子邮件咨询。

“每次听到帮手说他的焦虑减轻了,我都感到很欣慰,觉得我的贡献是值得的。”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谭婷婷说。

面对疫情,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没有停下来。目前,他们在不断探索中,通过微课、在线讲座、在线团体咨询等多样化的心理援助服务,为更多的人提供心理支持。

这种特殊的经历也让杜霞阳坚定了攻读应用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继续深造的信念。“公众的心理健康需要一个强大的专业心理服务团队来守护。将来,我会用我的知识和经验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让他们心中充满阳光。”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帮你“疫”下心放“晴”——记天津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的年轻人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