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5字,读完约3分钟
本报记者唐平黄莉邓军
新年将至,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亮点频频出现。在不断确立主导地位、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发展先导区的格局下,2019年接待游客876.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16亿元,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联合管理和充分参与
如何将经过多年修复和建设的生态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态红利,拓展高品质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北川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以县乡两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指挥部,制定了规划,完善了制度,形成了分级实施的联动工作格局,完善了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促进了旅游业发展由单一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转变,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管理、乡(镇)充分参与的良好局面。
政策和立法“处方”。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县的立法权,出台《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促进条例》、《北川非遗保护条例》等政策措施,为全区旅游业提供政策保障。2019年,将落实1200多万元文化旅游发展资金,为全球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增加旅游项目投资,吸引更多旅游项目落户。
以高标准提升景点
积极争取并全面实施各类旅游建设项目,以市场为导向,深挖资源,精心包装,全面开发开茂水库、小寨子沟景区等旅游景点,打造特色各异、差异化发展、驱动力强的全球旅游线路。注重开发商和运营商的引进,充分挖掘更多可开发的创意亮点,提高核心竞争力,注重植入高品质的二级甚至多元消费项目,为游客提供特色游玩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刺激和促进游客消费。
同时,努力整合城乡联系。协调县城、中心镇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和城镇的深度融合,促进城镇化和农村振兴同步推进。《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将扩大少数民族村寨的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打造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精品示范村、9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6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商业网点、62个省级民俗风情户、1个省级森林保健家庭和99个星级农家书屋,点亮全球旅游“星星之火”
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北川充分利用厚重的人文环境优势,在融合红色文化、余强文化和感恩文化优势的基础上,为全球旅游业的发展注入灵魂。仅红色文化旅游每年就接待200多万游客。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促进了农村地区向风景名胜区的转变、花园向公园的转变、土特产向商品的转变、农村住宅向客房的转变、空向大众化的转变,并促进了7600多名贫困人口在自家门前享用旅游餐,平均年收入为1万元。清平镇政和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荣获国家旅游扶贫“合作社+农民”示范工程,石椅果专业合作社和蓝泉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入围国家示范合作社,极大地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后劲。
推进森林与旅游的融合,打生态牌,走生态之路,创造生态财富,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永远是北川的最佳选择。随着羌族、王、朱、海等山地旅游项目的大力推进,形成了健康度假、暑假、生态探险等9条健康旅游线路,形成了春季赏花采茶、夏季采摘水果、秋季七彩林观光、冬季打雪温泉的四季旅游体系。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北川:全域旅游大发展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