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45字,读完约7分钟
金融业的开放是中国深化金融改革的既定方向。中美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超过了竞争,并且通常走向相反的方向。中美达成的金融服务协议反映了近年来中国主动有序拓展金融业的进展,有利于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弹性,加强中美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对维护和促进中美关系大局发挥积极作用。
一、金融服务章节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共有24个金融服务章节,涵盖银行服务、信用评级服务、电子支付服务、金融资产管理服务、保险服务以及证券、基金管理和期货服务。
该协议有三个特点:第一,双方义务基本平等。在每个单独的领域,双方都在具体问题上作出了承诺。第二,中国的承诺基本上是我近年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启动的开放措施,协议反映和完善了这些措施。第三,美方也承诺解决近年来中资机构在美国会展业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双方的平等权利和义务。
具体而言,中方的承诺主要包括:一是放宽金融业准入限制,放宽外资在保险、证券、基金管理和期货领域的持股比例和业务范围限制,取消新设立外资保险公司准入前30年的保险业务资格要求。以上内容与中国近两年出台的许多开放措施是一致的。二是在我所开拓的领域,我依法受理并批准了中资机构的业务资格申请,包括资金托管、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甲级承销、信用评级、电子支付、金融资产管理、保险、证券投资咨询等。其中,电子支付领域根据我国相关行政许可程序规定了审批程序。第三,优化具体业务监管规则,在评估外资银行分行资金托管业务时综合考虑母行资质,目前已在部分外资银行试点。
美方的承诺主要包括:第一,美方承认中信集团、中国再保险集团、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等中国机构的申请尚未获得批准,并确认将及时考虑此类申请;第二,美国确认对中国信用评级服务提供商和包括银联在内的中国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一视同仁;第三,美国将继续允许中国金融服务提供商收购和处置美国的不良资产。
上述问题与中资机构在美国经商遇到的实际困难有关。中国金融机构进入美国市场时,由于两国法律制度要求不同,将面临一些非商业法律障碍,需要两国政府协商解决。包括银联和一些信用评级机构在内的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在美国开展业务时也面临各种困难。这一次,美方就解决这些问题发表了积极的声明。
双方的共同承诺包括:允许对方的信用评级机构获得现有合资企业的多数股权,不对对方的证券、基金管理和期货领域设置歧视性限制,深化银行服务和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合作。
总体而言,协议内容符合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方向,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来”和中资机构的“走出去”,有利于深化双方金融机构在两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合作。
2.早在2017年,党中央就对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做出了明确安排。金融服务协议主要反映了我国金融业的开放成果
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具有远见卓识。早在2017年,它就做出了重要安排,强调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加快推进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领域,促进金融有序竞争,防范金融风险。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在认真分析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金融系统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金融业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尽快实施各项开放措施。在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宣布,中国正在稳步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的、全方位的。201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金融业开放进程,彻底取消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范围限制。两年来,金融业贯彻落实党中央指示精神,先后出台了40多项具体开放措施。
中国在金融服务业这一章的承诺内容,基本上是对上述开放成果的重申和完善。与协议中提到的措施相比,我提出的开放措施范围更广、领域更广、层次更深、更系统,旨在提供一个开放、包容、充分竞争的金融环境,最大限度地鼓励创新,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一是对外资在银行、证券、保险、债券承销和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持股比例、业务范围和准入资格的限制大幅放宽。二是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不断优化境外机构参与我国债券市场的制度安排,不断完善会计、税收、交易等配套制度;扩大沪深港沪港通配额,成功推出沪宁通;为国际投资者推出人民币原油期货;取消合格机构投资者配额,优化外汇管理体制。第三,应放宽企业在信用报告、评级、支付和其他领域的准入限制,外国投资者应被视为国民。目前,绝大多数措施已经落实,外资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成功发展了自己的产业。
本轮金融业开放是党中央经过认真思考和充分论证后做出的正确部署,体现了我对开放我国金融业的水平、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清醒认识。金融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引入竞争,促进繁荣和创新。实践也证明,中资金融机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完全有能力应对竞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当然,开放金融业不是为了放手,而是为了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在金融业开放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将继续完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尽快解决公司治理、市场建设和金融监管等领域的薄弱环节,构建各种“防火墙”,使监管能力适应开放水平,加强国际监管合作,防范和化解开放中的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第三,中美签署金融服务协议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中美签署金融服务章符合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方向,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扩大金融业开放是深化金融供给方改革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业的开放通过引入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增加了金融要素的供给,有利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扩大金融业开放也是中国抓住全球化战略机遇的必然途径。经济全球化要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抓住全球化的战略机遇要求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相关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进一步开放金融业不仅有助于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服务能力,也有助于我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在海外网络、风险管理、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外资投融资合作。
另一方面,加强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利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国利益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金融领域是中美两国重要利益的交汇点,两国金融互补性强,合作规模大。加强中美金融合作有利于中国更深层次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弹性和竞争力。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美资机构和投资者希望深入中国市场,分享经济发展机遇。中资机构的进入也将为中国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相关投融资需求。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遵循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原则,积极有序扩大金融业开放,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境内外资本平等待遇。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将加强金融监管,修建大坝,维护金融稳定。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央行发布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金融服务章节的情况说明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