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3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兰州1月16日电甘肃:小闲凉州传统曲艺迎来新生

新华社记者朱一林、阎新宁

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文化中心,54岁的董穿着一件红色的袍子,胳膊上插着三根弦,正在演奏《孝经》。“文凭,四本书,公章……”...她转动调音栓,测试了几根琴弦,我们甚至在她演奏之前就能感觉到她的感受。随着他的表演,观众笑了一会儿,皱眉一会儿,是生气还是高兴,还是叹息和叹息。

甘肃:传统曲艺凉州贤孝迎新生

凉州小闲,又名凉州劝善书,是一种伴随着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的古老叙事民间说唱艺术。董是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现在不要看观众。早年,很少有人知道凉州小闲。”董叹了口气。

凉州文化中心非遗办公室主任张学军介绍说,凉州的孝道主要基于方言歌词,经常背诵古代传统孝道故事。“传统歌词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听的人很少,会唱歌的人也很少。”他说。

如何使凉州传统民间艺术“孝”得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难题。

"我们必须让传统的孝道走出新的道路."董一想。

歌词的创作应该是新的。为了让孝道更加脚踏实地,董大胆改编传统歌词。他把目光投向了武威的传统文化。“武威的食物是最好的。中国西北很有名。扁豆鸡内金米汤,斜眼花面……”这首《桥嘴姑娘夸武威》在视频直播平台上播出后,一夜之间赢得了近万名粉丝。

甘肃:传统曲艺凉州贤孝迎新生

除了惊喜之外,董还创作了更多与武威文化相关的歌词,并将独唱改为对唱,使舞台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孝在燃烧,武威文化也在燃烧,一举两得。”他更确信用“创新”来复兴孝道是正确的。

新词只是第一步,必须有“新人”。在省市有关部门和凉州区文化中心的帮助下,董创办了凉州川学院。现在,他有20多个弟子,其中最老的已经60岁了。他带领弟子积极参加各省市的文化演出和春节社火表演,努力扩大凉州孝的知名度。

甘肃:传统曲艺凉州贤孝迎新生

培养人才是不够的,孝的表现需要更广阔的表现舞台。“我们准备将小闲引入市场,并使表演舞台多样化。”张学军说。现在,凉州很多特色美食餐厅都有兴趣邀请贤淑孝顺的艺术家上台表演。将民间艺术文化与饮食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凉州“复兴”孝道的一项创举。

甘肃:传统曲艺凉州贤孝迎新生

孝是凉州区的文化象征。为了保持原有的传统孝道特色,在创新中获得新生,凉州区文化中心打破传统的孝道传承模式,以“拯救”的方式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特色歌曲,组织传统艺人录制特色唱段,定期举办孝道表演比赛,使孝道文化走出凉州、走出甘肃。

甘肃:传统曲艺凉州贤孝迎新生

随着春节的临近,家家户户都装饰起来迎接春节。此时正是董最忙的时候。“春节后,每个人都想听我唱《孝经》。即使我跑过这个国家,我也很开心!”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史玉妍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甘肃:传统曲艺凉州贤孝迎新生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