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022字,读完约15分钟
当地时间1月15日,在中美经贸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中美两国在DC正式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协议文本包括九章:前言、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金融服务、汇率和透明度、贸易扩张、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以及最终条款。同时,双方达成协议,美国将履行承诺,分阶段取消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增加,实现关税增加由上升到下降的转变。
协议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解释它?记者首次采访了权威专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经济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内容大体均衡
中美双方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就商业秘密保护、药品相关知识产权问题、延长专利有效期、地理标志、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打击盗版和假冒、打击生产和出口盗版和假冒产品、打击恶意商标注册、加强知识产权司法执法和程序等达成共识。
“知识产权协议的内容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是中国经济创新和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认为,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双方达成的共识符合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改革方向,有利于保护更多的创新和外国知识产权进入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企业。
例如,关于加强对一般专利和商标的保护。许多中国知名企业也会遇到商标被“侵占”的现象;有些人甚至为了谋取利益,一次恶意注册数百个商标。建立反恶意注册商标制度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中国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合法权益。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加强保护商业秘密和打击侵权和假冒。高凌云认为,这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创新,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
“从协议文本来看,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内容大体均衡。”高凌云说,在知识产权方面,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互利的,既保护了美国企业也保护了中国企业,既保护了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也保护了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保护好知识产权也有利于更多的外国知识产权和外资进入中国。
进一步完善技术转让制度完全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双方在技术转让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在技术转让方面,中美两国已经达成了一系列共识。该协议强调,两家公司可以自由进入对方的市场,进行公开和自由的经营;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是根据市场原则自愿进行的,政府不支持或引导自然人或企业为获得技术而进行外国投资。
“事实上,中国从来没有强迫外国企业转让技术的政策。确保企业在自愿原则和商业规则的基础上开展技术合作,有利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这符合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高凌云说。
高凌云说,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转让一章中,双方达成的所有协议在权利和义务上是平等的。例如,双方在收购或建立合资企业时,不得强迫对方转让技术;不可能通过行政管理、行政许可等要求强迫对方转让技术;双方不得将技术转让或使用对方的技术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双方保持行政管理和行政许可的透明度,并在行政监督审查过程中为企业的敏感技术信息保密;双方保证对对方企业执法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双方达成的这一平衡协议有助于确保中国企业在美国开展业务时更加公平。”高凌云说。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积极履行其在技术转让方面的承诺。“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完全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商业环境,激发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更大动力。”高凌云说。
加强中美农业合作有利于满足中国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供给方的结构改革,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根据协议,中美两国将加强和促进双边农业合作。“总的来说,农业协议是平等互利的,中国的农民和农业发展将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经济学院的教授程大伟说。
根据协议,中国将根据其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完善小麦、玉米和大米的关税配额管理措施。程大伟表示,根据配额管理,中国每年将进口2000多万吨粮食,仅占全年粮食消费量的3.4%。即使所有的配额都用完了,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很小。“中国人的饭碗还是稳定的,饭碗里的主菜还是中餐。”程大为说道。
在经贸磋商期间,美国发布了最终规则,承认中国鲶鱼监管制度等同于美国,并允许中国熟禽肉出口到美国。该协议规定,美国将允许中国制造的梨、桔子、鲜枣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到美国。美国做出的这些承诺将为中国农业企业和农民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根据协议,中国将增加从美国进口乳制品、牛肉、大豆、水产品、水果、饲料、宠物食品等农产品,未来两年平均进口规模为400亿美元。程大伟认为,中美两国农业互补性强,是天然的农业伙伴。扩大从美国进口农产品有利于满足中国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2018年,中国大豆消费量为1.05亿吨,而国内产量仅为1600万吨,差距非常明显。扩大美国大豆进口将有效缓解国内短缺,满足国内对饲料蛋白的需求。此外,中国农产品消费结构正在升级。扩大进口有利于优化食品结构,丰富人们的餐桌,更好地满足更美好生活的需求,节约资源,加快国内农业创新步伐,提高生产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的增加应基于市场原则,市场参与者应做出自己的决定。美国农产品的价格应该具有竞争力,必须符合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这意味着,如果美国公司想在中国市场获得份额,就必须提高竞争力,让中国公司和消费者自愿购买,这也避免了一些美国供应商坐以待毙的可能性。”程大为说道。
金融服务的开放对双方都有利,相关承诺与中国近年来自主有序推进金融业开放是一致的
根据协议,中美将在银行、证券、保险、电子支付等领域提供公平、有效和非歧视性的市场准入待遇。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颜东认为,开放金融业是中国的既定政策。近年来,中国自主推进了新一轮金融业开放,并大幅放宽了外资在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的市场准入。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措施基本涵盖了协议中的金融服务,平等对待所有国家的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的开放对双方都有好处。该协议既有中国的承诺,也有美国的承诺,这将有助于中国金融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在美国开展业务。”颜东说。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服务开放后,更多的外资企业可能进入中国。这会对金融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吗?
“扩大金融服务的开放更多地体现在商业领域的合作上。这与开放资本账户是两回事,不会对国家金融安全产生不利影响。”颜东说,从协议的内容和近年来金融开放的实践来看,中国金融业的开放不是没有得到遏制,金融监管部门将继续完善监管体系,使监管水平与开放程度相适应,进一步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颜东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国家,拥有最大的总资产和第二大保费收入。中国金融企业完全有能力与国际金融巨头竞争,在追赶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双方在汇率问题上达成了平等互利的共识,协议的相关内容绝不是广场协议的翻版
在中美经贸摩擦中,汇率问题一度是争议焦点之一。在这次签署的协议中,双方就汇率问题达成了平等互利的共识,并明确表示两国应平等对待汇率问题,拥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尊重对方的货币政策自主权等重要原则。
颜东说,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国家,在汇率问题上达成了平等互利的共识,这有利于增进互信,通过协商解决分歧,也有利于全球外汇市场的有序运行,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历史上,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从而削弱了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人担心协议的相关内容是广场协议的翻版。这会对人民币汇率和出口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吗?
"协议的相关内容绝不是广场协议的复制品."颜东表示,该协议中的汇率体现了平等互利和尊重对方货币政策自主权的原则,包括不进行竞争性贬值和不将汇率用于竞争性目的,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的汇率政策自主权,不会带来像《广场协议》那样的不利后果。
在本协议中,双方同意汇率问题和汇率评估本质上是一个多边问题,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做出判断。这将有助于妥善解决一些美国人贴上“汇率操纵国”标签的问题,减少中美在汇率问题上的争议和分歧,维护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扩大从美国的进口规模符合中国的既定政策和实际需要,将由中国企业和消费者根据市场原则自愿购买。政府不会通过行政指令和财政补贴来达到这个规模
根据协议,中国将扩大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能源产品、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产品,未来两年的进口规模到2017年应不低于2000亿美元。对此,程大伟认为,“中美双边贸易是高度互补的。扩大进口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适应消费需求,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程大伟表示,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始终追求自由贸易,坚持通过扩大进口实现外贸平衡发展。连续两年举办世博会,大幅降低部分进口商品的关税,充分表明扩大进口是中国的既定政策和一贯工作方向。
扩大进口符合经济规律。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方面仍有差距。扩大从美国的进口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求,提高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从美国的能源进口将有助于中国能源进口的多样化,并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此外,双方将根据市场价格和商业考虑进行采购活动。
扩大进口会影响中国工业吗?程大伟认为,短期内,扩大进口可能会影响一些中国企业的市场。但是,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技术引进的溢出效应、先进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引入、外部压力和良性竞争将有助于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两年,美国的进口能增加不少于2000亿美元吗?程大伟认为,首先,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市场,拥有近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中国经济在保持稳定和长期改善的同时取得进步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有必要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有足够的信心。第二,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将根据市场原则自愿购买不少于2000亿美元的商品。"政府不会通过行政指令和财政补贴来达到这个规模."此外,为了达到这一规模,美国还应创造有利条件,确保采取适当措施,使中国有足够的美国商品和服务可供购买和进口。这也将促使美国将一些中国企业从“实体名单”中剔除。“如果中国企业受到‘实体清单’限制的影响,它们的购买力就会打折扣,而且它们无法进口足够的产品和服务,那么责任就完全在于美国。”程大为说道。
从美国扩大进口会影响其他贸易伙伴的利益吗?程大位认为,“中国市场空空间巨大,欢迎各国供应商平等竞争。只要所有国家的产品和服务都是高质量的,就没有必要在中国市场上寻找空的空间。”
在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中,中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平等的。这绝不是美国监督中国的单边机制
根据互惠原则,该协议界定了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对此,复旦大学Network/きだよ 0研究基地主任沈懿认为,这是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创新。
这一机制是对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补充,为中美两国解决贸易争端增加了新的渠道。沈懿表示,“这一机制不是‘新火炉’,而是坚持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双方都将保留在wto下的基本权利。”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及时就重大贸易问题进行双边磋商,有效避免贸易冲突升级,维护贸易关系稳定发展。”
“在这个机制中,中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平等的,这绝不是美国单方面监督中国的机制。美国不仅可以就扩大货物进出口进行磋商,中国也可以就扩大进出口进行磋商。”沈懿说,如果中国愿意进口一些美国商品,但实际上很难进口,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买,你就买不到”,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主动发起双边磋商,邀请美国在谈判桌上谈判,这将为我进口美国限制进口商品搭起一个“梯子”。
“例如,在过去,美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对我实施出口管制,没有谈判的可能。现在,有了这个协商机制,我们就可以开始就在美国扩大高科技产品的进口进行协商,使我有可能进口相关的高科技产品。”沈懿说。
中国国家经济中心首席研究员张延生表示,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是中国经过艰苦谈判获得的。这是一个相对平衡和公平的机制,体现了互惠原则。这一机制不是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替代,而是一种补充和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
“现在,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以及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多边规则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加快世贸组织改革的背景下,中美双方通过协议明确了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机制,探讨了多边机制的改革,也为其他相关国家妥善解决贸易争端提供了借鉴。”张延生说。
关税衰退符合第一阶段谈判的预期,并为下一阶段谈判赢得了主动权
该协议推动美方认识到对华增税从上升到下降的转折点,包括暂停原定于去年12月15日实施的关税,并将自去年9月1日起对华增税税率从15%下调至7.5%。对此,沈懿认为,中美达成的协议是第一阶段,关税倒退也是阶段性的,这是符合预期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近两年来美国部分人士在频繁挥舞关税大棒后首次向相关贸易方做出关税让步,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在谈判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沈懿认为,谈判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目前,在关税减让后,相当数量的商品可以被大多数企业套期保值和消化,它们也赢得了下一轮谈判的主动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治理能力建设加速走向成熟和完善。经过经贸摩擦的洗礼,中国企业将更加强大。”沈懿说。
张延生认为,在现阶段,7.5%的关税配额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随着下一阶段中美经贸谈判的深入,中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能力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谈判,中美两国最终达成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原则,有利于中国、美国乃至全世界,能够有效稳定市场、稳定预期,符合各方利益和中国全面扩大开放的总体格局。该协议的达成推动了中美经贸关系重回正轨,并为世界各国处理经贸摩擦提供了一个模式。
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发展,贸易和投资合作成果丰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同时,应该看到,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主要贸易国,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系,经贸交流规模大、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涉及的主体多、利益交融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分歧,解决中美经贸问题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
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最终解决分歧和摩擦。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对话和协商取得了初步进展,但这只是解决问题进程的一部分。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保持正常的态度,继续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坚持以合作的方式促进互利共赢。当然,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的同时,中国也有强大的能力和扎实的准备,足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数以千计的打击仍然很猛烈,他们被允许向北和向南移动。"下一步,中国将始终遵循既定的方向和节奏,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自己的路,努力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和长远发展,为世界经济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中美协议签了啥?这篇文章说明白了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