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1字,读完约3分钟
■吴昌华
苗族银器的锻造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族银器不仅是苗族人民喜爱的装饰品,也是传承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贵州丹寨就有这样一个银匠,他从小和父亲一起学习银器锻造工艺,用工匠的精神带动一个人脱贫致富。他就是王,苗族银器锻造工艺的传人。
王出生于丹寨县龙泉镇杨家村的一个银匠家庭。他是一个地道的苗族家庭。他9岁时和父亲一起学习艺术,15岁时因为家庭贫困外出工作。王出门工作时,常常想起他父亲的手艺。因此,他基本上是去银饰店和珠宝店学习销售、管理和技能。
2009年,王决定回国创业,用打工攒下来的钱。他租了一个门面,开了一个银首饰作坊。由于缺乏经验,王在创业后不久就遇到了挫折,最初投入的资金全部流失。然而,暂时的挫折并没有打败王。他出生在一个银匠家庭,不仅拥有手艺,而且还拥有手艺。他必须在事业上坚持到极致。因此,王鼓起勇气来到丹寨农村商业银行贷款,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2011年,他创办了一家公司,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创业之路慢慢走上正轨。直到今天,还跟大家开玩笑说:“丹寨农村商业银行是国库。如果没有流动资金,你就会提出要求。”虽然言语幽默,但丹寨农村商业银行也见证了王创业的全过程,授信额度从最初的1万元增加到3万元、10万元、20万元和30万元...截至目前,丹寨农村商业银行已向王发放贷款300多万元,帮助其解决资金周转困难。他不仅实现了继承技能、创业致富的梦想,他的公司也成为了丹寨县的旅游扶贫项目。
富起来的王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他对如何帮助穷人脱贫致富有自己的想法。他为企业探索了一条脱贫攻坚之路。在丹寨万达旅游镇三家实体店的经营管理中,他每个月都会给员工发放30%的奖金,确保20名贫困户员工、30名移民家庭员工和110名普通员工得到保障,有效地承担了脱贫的责任和使命。同时,王还与丹寨银饰加工作坊合作,采取订单共享、统一加工的方式,带动当地个体银饰手工作坊户共同发展致富。2018年,他还将公司生产基地迁至丹寨县晋中移民搬迁社区,进一步帮助当地政府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先后带动500多名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在王看来,这远远不足以帮助人们摆脱贫困,并推动穷人找到工作和创业。根植于内心的是如何将传统技能代代相传。为此,王每年都回农村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他还被贵州大学和黔东南州职业技术学院聘为教师,教授相关专业课程,以实用的方式继承和发扬银饰品的锻造工艺,让更多的人拥有创业致富的手艺。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让百姓拥有创业致富的匠人手艺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