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20字,读完约6分钟
稳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仍然是投资,尤其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在制造业投资方面,应进一步实施减税和减费,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应努力通过政府发债“弥补不足”,包括通信网络建设(5g)、重大工程自然灾害防控等。
我们的见习记者王艺臻
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结束“十三五”规划的一年。中国经济仍需应对各种来源的压力,任务艰巨。如果轨道阻力很大,线路将达到。澄清情况,在行动前制定计划,对我们实现既定目标、实现经济稳定和质量提高至关重要。如何看待目前的形势?什么是当前环境下的“全球视野”?如何实现稳定增长?如何把握反周期调整的力度。改革应该如何深化,应该走向何方?就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你如何看待2020年的经济增长形势?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应该是什么?
张明:2020年是中国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取得胜利的一年。中国经济仍需应对各种压力,表现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国内经济增速下行压力、金融风险逐步显现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幸运的是,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我们的政府都有足够的工具和空来对冲,因此与2010年相比,2020年的GDP很容易翻一番。从中期来看,经济放缓已成定局,金融风险逐渐显现,而地方债务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应对是非常重要的。未来,中国经济仍将在稳定增长、控制风险和推进改革之间寻求艰难的平衡。
稳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仍然是投资,尤其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在制造业投资方面,应进一步实施减税和减费,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应努力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实现“补缺”,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以下领域:战略性和基于网络的基础设施;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通信网络建设(5g);自然灾害防治重大项目;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和冷链物流;农村基础设施。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我们应该如何科学、稳健地把握宏观政策的反周期调整?如何平衡稳定增长、防范风险、调整结构和推进改革之间的关系?
张明:综合考虑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三大政策逻辑,2020年政府仍将实施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但政策力度和重点在审慎考虑范围内,可能会随着经济增长和风险暴露的演变而动态调整。
在稳定增长、调整结构和控制风险之间很难取得平衡。在这种背景下,去年年底,中国就是否“保证6”展开了一场辩论。在这方面,我认为,首先,我们不应将短期宏观经济分析与长期宏观经济分析混为一谈。稳定增长是短期(经济波动)分析的范畴,而结构调整和风险控制是长期(经济增长)分析的范畴。他们的分析框架是不同的,许多国内学者参与讨论混淆了分析框架。第二,稳定增长是否偏离了结构调整和风险控制?这里应该指出,稳定增长不一定是“洪水灌溉”。对中国来说,如果增长率不能稳定,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吗?例如,当我们衡量宏观杠杆率时,我们应该同时考虑分子(债务)和分母(增长)。如果分母收缩过快,会导致杠杆率进一步快速上升吗?第三,稳定增长确实可以与结构调整相统一。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补缺点”,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强调“三个走”。这种新的供应方结构改革的想法显然具有将稳定增长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政策意图。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财政政策将如何发挥作用?
张明:在财政政策方面,2019年的财政政策表现出以大规模减税、减费为重点的特点,财政支出明显超前,导致2019年下半年地方财力紧张,2020年地方债务额度不得不提前使用。2020年,财政政策宽松将进一步扩大:一是公共预算赤字率将从2019年的2.8%小幅上升;二是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可能在2019年的基础上有所扩大,要求地方政府将大部分专项债券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降低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吸引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参与;第四,加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置换。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系统论”和“总体观”是什么?
张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如下提法——在工作中,我们形成了一些重要认识:一是要科学稳妥地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周期调整;第二,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强化整体观念,寻求多目标间的动态平衡;第三,我们必须善于通过改革打破发展面临的体制和制度障碍,激活潜伏的发展潜力;第四,要强化风险意识,牢牢把握无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这四个“必须”的表达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首先,这意味着宏观调控仍应避免“洪水”,市场不应指望财政、货币和信贷政策过度放松;第二,必须意味着政府仍将在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和防范风险之间取得艰难的平衡。当上述目标相互冲突时,相关决策会变得格外谨慎;第三点必须强调的是,在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过程中,必须加快结构改革;尽管必须将第四项抛在脑后,但它仍表明,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标没有改变。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未来,你认为哪些领域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和重组?怎么做?
张明: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混在一起,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混在一起的现象和趋势。然而,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的初衷是让民营企业分享股份,甚至部分控制国有企业。第二,我们应该加快一些国内服务行业对私人资本的开放,如教育、医疗、养老、电信等行业。第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农地流转,推进包容性城镇化。第四,妥善处理地方债务风险这一关键金融风险,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投资者的风险共担,从一开始就注重防范道德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中央政府提前采取主动,最终的总成本可能会更好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第五,在加快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机制,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如外资大规模流入和流出以及外国投资者操纵金融市场等。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2020年:寻求多态平衡 纵深推动改革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