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2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齐杨毅
鼠年春节越来越近了,在外游荡的人们纷纷踏上归途,与家人团聚成了流浪者一年中最期待的事情。
对于地处西南边陲的贫困地区的村民来说,他们不必离开家乡去工作的感觉是什么?“家里有老人和孩子。当我离开家时,孩子们哭了,老人放弃了。现在,我可以在家门口工作,在外面租房子的钱也省了。每月还有3000元的工资。我的心是美丽的!”在暖冬的阳光下,52岁的李梅花眼里闪着泪光。她对前来采访的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我希望党和政府的政策永远支持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在家里工作,而不必远离家人。”
李梅花住在云南省东南部的马关县,与越南的四个县接壤。全县山区面积大,山区和窄谷区约占全县面积的87%。这里不仅是革命老区,也是越南自卫反击战的战区之一。长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发展滞后等因素导致了马关县的贫困状况。
当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一行见到李梅花时,她正在马关县树丰食品有限公司的一个扶贫车间搅拌红糖。这个古老的手工红糖制作室建在山上,房间里热气腾腾。由甘蔗汁制成的红色糖浆散发出一阵烧焦的香味。李梅花,曾经是村长,非常健谈。记者从她的交流中了解到,很多当地村民在她外出工作时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乡愁,她对现在生活的满意也是很多村民的心声。
“在村里建一个扶贫车间,就是让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干活,这对提高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幸福感和便利性非常重要。”蜀丰食品副总经理姚东玲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2018年,蜀丰食品帮助300多户贫困家庭发展工业,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在过去的一年里,预计当地居民的收入将增加240多万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蜀丰食品是当地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支持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截至2019年10月底,在农业发展银行300万元小微企业扶贫贷款的支持下,该企业规模较2018年增长近50%。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扶贫的成效不断显现。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有很多杂草,但现在我们建了一个工厂。我们可以在家工作,做红糖,跳舞。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是伟大!”李梅花兴奋地说道。聊天时,李梅花带着灿烂的笑容拿起搅拌棒,继续她的“甜蜜事业”。就在记者离开扶贫车间的时候,李梅花拿出一小块热红糖,让记者尝尝。味道温暖而甜美。
虽然北方的一月是几个寒冷日子的淡季,但马关县的田野依然绿油油的。在马关县,有许多像手工红糖这样的工业扶贫项目,越来越多像李梅花这样的当地人从事“甜蜜事业”,过上了甜蜜生活。马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农业发展银行指定扶贫小组组长敖向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农业发展银行在重点抓好特色产业扶贫的同时,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仅农业发展银行就在马关县引进了刺梨、梅子加工企业,带动了115个贫困村村民的参与。目前种植刺梨4.6万亩,李子2.88万亩,涉及1.95万户,其中8000户为有固定卡的贫困户,为农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好的工业有助于造血."陪同记者采访的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扶贫处处长冯玉波告诉记者,面对马关县土地稀缺、交通不便、产业引进困难等不利条件,农业发展银行拿出绣品努力,做出了不懈努力。据统计,农业发展银行以每年不少于三家企业的速度,成功引进和服务了许多精准扶贫企业。在农业发展银行举办的2019年扶贫定点县招商引资对接会上,至少有4家企业与马关县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合同金额达11亿元。
不仅在马关县,而且在整个云南地区,农业发展银行也把工业扶贫作为解决贫困的重要出发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工业扶贫贷款余额达到209.73亿元,2019年发放工业扶贫贷款215笔,金额80.27亿元。在农业发展银行扶贫贷款的支持下,特色产业园区和旅游扶贫项目给李梅花贫困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甜蜜生活。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李美花的甜蜜生活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