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1字,读完约3分钟

梯田层层叠叠,冬天的云低垂,严昌平拿着剪刀,忙着修剪和修剪桑园里的树枝。天气很冷,老人心里很热。“种桑养蚕一辈子,山里人可以靠这一行脱贫致富,一想起来就会努力工作!”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何新村位于秦巴腹地。1984年,这里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镀金铜蚕”,被确定为西汉帝国政府赠送给一户养蚕大户的奖品。两千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养蚕为生。

“在山里养蚕不容易。”老严的妻子许德美说养蚕是一件苦差事。在炎热的夏天,夏蚕“胃口很大”。黎明明夫妇在黑暗中提着竹篮,收集了满山的桑叶。“一天跑四次,太阳落山就回家,我吃不下饭。”许德美想花一分钱一半:养两只蚕一年挣1200元让两个女孩上学。

种桑养蚕 富了农户(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这种变化始于2016年。何新村的第一书记陈子培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一个小时,来到老阎的家。作为资深农艺师,陈子培给了这个村子一个“脉搏”:桑园太少,制约了养蚕规模;技术落后,劳动强度过大。

专家来自深山,老阎睁开了眼睛。为了照顾新孵化的蚕,村里引进了“小蚕共育”室。一旦先进的设备启动,消毒和温度控制随时可用。幼蚕由专人照料,科学高效。

“以前,我自己孵化蚕种,还得拔掉白色的鸡毛。我抖抖手,用大针扎住蚕儿。”老阎感慨地说:“现在小蚕上‘幼儿园’,成活率有保证,大家身体都好!”

和老阎一起爬上屋脊,用白色的墙和瓦在梯田的边缘建造三个标准化的蚕房。进了屋,许德美拿来柴火,在灶台上煨着。在炉火旁,蚕簸台和蚕台整齐地排成一行,包装整齐。

桑叶消毒、养蚕、自动饲养...在过去的三年里,老燕对养蚕学了很多。“现在我有8只蚕,比原来的2只蚕省力。再加上5亩魔芋和3头奶牛,你每年可以赚8万元。”老阎坐在火边,陈紫佩一进门就打破了僵局。“老严,新桑秧给你带来了!“京桑”园以“壮桑”为背景,来年产量将会很大!”

种桑养蚕 富了农户(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不仅仅是老严把口袋鼓了起来。在何新村的后山,新的桑园充满了山和平原。“这户人家种了一亩桑树,不用担心大米、油和盐。”在陈子培的带领下,村民们在梯田里开辟了一个新的400亩密植桑园,可以养800只蚕;桑叶养蚕,桑园养鸡,桑枝制食用菌,都被珍贵的“养蚕”所覆盖,帮助何新村摆脱了贫困。

种桑养蚕 富了农户(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石泉县蚕桑产业也全面发展:2019年全县养蚕8万只,农民蚕茧收入1.36亿元;贫困户拥有面积1.8万亩的桑园,平均蚕茧收入8400多元。

去年,老阎和村里的其他贫困户告别了山上的土坯房,搬到了山脚下的一个小镇。何新村的移民安置大楼既陌生又舒适。

让老严高兴的是,两个女孩都考上了大学,大的一个在学中文作为外语,第二个在省城学习,学习土木设计。“早年,我敢说养蚕业还能养活两个孩子上大学。”老严笑了。"在新的一年里,我买了两个红灯笼挂在屋檐下."

人民日报(04版,2020年1月28日)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种桑养蚕 富了农户(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