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28字,读完约2分钟

“吃吧——”62岁的崔煜放下锄头,喊着一起干活的老姐妹们下去吃饭。

打开你自己的午餐盒,泡菜炖豆子和米饭,还有辣椒炒肉,这是一个大盒子。“吃好,有力气工作。”崔煜心满意足地吃了一顿大餐。种植了大半辈子后,几年前他戴了一顶扶贫帽。崔煜没想到他已经60多岁了,他仍然可以在家门口挣工资:村里的蓝莓工业园,一天80元,如果他想做,他会有工作。

昔日荒坡 今朝果园(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于翠佳在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坂塘镇洞口村。紫云县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属于滇、桂、黔三省石漠化集中的连片贫困地区。然而,该县正在逐步摆脱贫困。

"在这块石头土地上,玉米长不好,蓝莓能长吗?"一开始,村干部从企业里带人来动员大家,崔煜和大多数村民都摇头。但现在,崔煜被视为“半个土壤专家”。混合稻草饼、肥料等。,将它们装上山,然后用篮子将混合肥料运送到蓝莓树上。崔煜悉心照料每一棵蓝莓树。

昔日荒坡 今朝果园(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你真奇怪,这座荒山几乎没有什么土壤,但是蓝莓喜欢这样的环境,而且果实又大又甜。”崔煜不知道什么是“工业革命”,他说的很简单:“种植玉米只是为了收支平衡,或者种植蓝莓都是好的。”这是一个摇钱树。”

工作累了,崔煜喜欢挺直腰板,俯瞰对面的蓝莓花园。不时有车辆在宽阔的公园路上穿梭,在观景台的上游有很多人。趁着难得的好天气,他们都喜欢去蓝莓园。

在曾经寂静的荒山上,一层层蓝莓树整齐地排列着。“蓝莓园在过去的两年里扩大到了5200亩,全年的就业人数保持在150人左右。”洞口村百灵生态蓝莓园总经理陈鹏介绍,仅去年一年,蓝莓园就支付了500多万元的劳动报酬,解决了洞口村67户和卞和村20户的扶贫问题。崔煜去年赚了15000元。

昔日荒坡 今朝果园(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农民成为工人,土地转让有租金,劳务有收入,这只是工业发展的第一步。当地党委、政府和企业达成共识:今后,所有村民都应该持股,让蓝莓产业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

在洞口村,2014年有169户619人的家庭办了卡,到2019年有136户539人的家庭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7%下降到2.9%,余翠佳也在2019年摆脱了贫困。

崔煜说,她的两个儿子过去常常在外面工作,因为他们家很穷。她要和他们商量,今年不要再出去了,她可以在家门口工作,一家人就住在果林里。

人民日报(04版,2020年1月28日)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昔日荒坡 今朝果园(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