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71字,读完约8分钟
一年来,卫星遥感技术作为支持自然资源管理的高科技手段,突出了“两个统一”的任务,数据支持能力全面提高,遥感监测服务更加强大,省级应用成果不断扩大。“先知先觉”帮助了自然资源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和精细化。
卫星观测应用系统逐步完善,省级卫星中心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
随着2019年11月高芬7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自然资源部运营的地面卫星数量已达到10颗,涵盖光学、超光谱和激光等不同类型,空之间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卫星“质量”和“数量”的收获为自然资源的遥感应用提供了新的来源。
有了明亮的“恒星群”,就有了大量的卫星遥感数据。据统计,2019年全年卫星共捕获14,897个轨道,获得605,000个有效高分辨率图像数据,总数据量为2866tb。
同时,卫星数据采集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对在轨卫星资源的科学调度,基本实现了全国陆地区域2 m卫星数据的季度覆盖,有效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月平均覆盖率从50%提高到70%,北方主体可以实现月覆盖率;中国南方极端困难地区的有效覆盖范围从一年一次增加到一年两次。
作为卫星遥感应用的关键环节,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19年,在原有9个省级卫星中心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部分两批选择了22个省级卫星中心,形成了覆盖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级卫星中心,为部省合作统筹推进资源共享、创新高效、实用的自然资源卫星技术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卫星遥感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基础。
自然资源部土地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作为专业支撑机构,积极行动,不断拓展遥感信息服务网络,实现部内各部门全面覆盖、省市县乡垂直统一、高分辨率影像、产品和定期更新的信息成果共享。“横向到侧面”——与国家土地调查与规划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空地球物理勘探与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交通运输部中国通信与信息中心建立数据链,进行调查、监测、开发和利用“纵向到末端”——连接各部委和各省的数据链,部署省级中心的云服务平台节点。 为省级卫星中心提供卫星数据、产品、技术、软件等全方位服务,并将卫星数据的应用扩展到国家自然资源系统。
数字中国自然资源卫星立体遥感测绘技术与工程应用、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星载sar无控高精度处理关键技术等一系列科技研究取得创新成果。科技成果在各省得到示范和应用,技术推广和服务深化。区域卫星技术交流机制,如各部和各省之间的卫星应用技术交流和讨论、区域合作交流和技术培训已经正常化,为省级卫星应用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
围绕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和“两个统一”责任,卫星遥感应用服务不断拓展和深化
2019年4月,中国开始对红树林分布和变化进行遥感监测。结果表明,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香港、澳门和浙江。其中,广东省的红树林面积最大,浙江省最小。从2013年到2018年,中国红树林呈净增长趋势。
此次遥感监测是去年启动的自然资源地表覆盖的规范化遥感监测工作之一。此外,还包括国家高尔夫球场遥感监测、光伏土地、冰川分布与变化、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专项任务,均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全国范围内,使用200万级国内卫星图像,以2018年第四季度的图像为基准。每天提取和监测五种元素的变化,即新增加的线性特征、建筑物、bullfill、光伏地和高尔夫地。生成的变更斑块和比较图像块信息在与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信息整合后,通常支持国家卫星电影的执法工作。
同时,通过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将变化图和对比图像块的信息成果在线推送到北京、上海、沈阳、武汉、广州、成都和济南7个国家级自然资源督察局,为自然资源督察工作提供数据、信息和技术支持。
围绕自然资源质量和生态控制对定量化、精细化遥感调查产品的需求,三江源、新疆阿尔泰、大兴安岭呼伦贝尔、黄土高原、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或主要功能区的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叶面积指数、蒸散量等生态特征参数的监测和变化分析已完成多年;2008-2018年完成了长江经济带植被和水质参数产品的生产,摸清了长江经济带宏观植被生长状况和重点湖泊水库水质变化状况,为重点生态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大型河流系统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重点研究空土地遥感监测与评价需求、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实施等。国家钢铁企业产能的遥感监测与评估,以及国家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绿色能源光伏发展的遥感监测与分析等。,已经完成,充分支持国家重大决策的评估;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交通、热环境、化工企业、生态因素和人类活动进行了卫星遥感综合监测和分析,为长江经济带土地空房规划服务;中国居住用地和低效用地遥感监测分析试点工作已经完成,综合分析指标和分析评价技术体系初步构建,为空.土地优化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可可西里盐湖水位上升,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爆炸事故,贵州省六盘水滑坡,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山火...去年,卫星遥感的应用在应急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16起紧急事件,并对紧急需求作出了24次反应。它为17个单位提供了300个场景/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满足应急支持需求,提供客观和客观的应急支持需求,如地面灾害监测、灾害调查和灾后重建
卫星遥感应用红利加快,省级卫星中心成为国内卫星应用效率放大器
以“资源共享、实用化”为目标,2019年国土资源部卫星中心通过云服务平台,将89,041幅场景和156.22tb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推送到省级卫星中心,总面积超过2.4亿平方公里。随着31个省级自然资源卫星中心的建设,省部级卫星应用技术体系逐步渗透,省级卫星中心成为释放国内卫星应用效率的放大器。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应用方面,河北省利用国内卫星遥感数据开展了河北保税区遥感监测、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综合监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雄安新区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技术”等综合应用。开展新区土地利用、核心区规划建设、白洋淀湿地保护季度监测,制作专题地图,为省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贵州、青海、湖南等省借助卫星遥感的动态、实时、客观、准确、全方位、全天候等技术特点,准确定位扶贫搬迁村和安置点的相关信息。通过解读扶贫搬迁村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找出扶贫搬迁村所在区域的农村宅基地、养殖基地、温室用地和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0/空间格局的特征。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础地理和国情监测、土地和矿产季度遥感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海洋监测监测、国家土地空室“三区三线”遥感监测、“天空地图”图像更新、国家土地遥感监测、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各省自然资源的主要职责。
甘肃、河北两省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和遥感“一图”平台,对全省增减挂钩项目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准确掌握增减挂钩项目进展情况,建立实时备案、定期监测分析、实时检查核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增减挂钩项目监管效率。
广西等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逐一进行遥感解译,有效地控制了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促进了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河北省对9个市74个县的矿山环境进行了动态监测,监测了各市负责主体的环境治理进度和效果,为矿产资源管理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服务。
借助国内卫星遥感影像,部分省份已经摸清了主要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量(包括数量和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为领导干部离任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提供了依据。(作者杨轩)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庞博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自然资源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聚焦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