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6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2日电:扶贫攻坚战托起“稳定的幸福”——内蒙古贫困地区乌兰察布的知识

新华社记者张红河,不要多心

在宽敞明亮的车间里,缝纫机嘎嘎作响,各种各样的织物和鞋底在手指和针之间游走,逐渐变成一双一次性拖鞋。46岁的韩戴着口罩,在生产线上忙碌着。扶贫研讨会的恢复让她放心了。

韩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地带的一个农民。乌兰察布市土地贫瘠,风蚀沙化严重,气候寒冷,是内蒙古扶贫的主战场。在其管辖的11个县中,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个自治区级贫困县,深层贫困人口曾占内蒙古的46.2%。

扶贫车间托起“稳稳的幸福”——内蒙古深度贫困区乌兰察布见闻

几年前,韩的丈夫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工作能力,她的家庭生活一落千丈,成为一个贫困家庭。去年年初,北京的一家对口帮扶企业在她家附近开办了一个扶贫车间,生产出口到日本的一次性拖鞋。在政府的牵线下,韩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来到这里当一名缝纫女工,月薪至少2700元。

扶贫车间托起“稳稳的幸福”——内蒙古深度贫困区乌兰察布见闻

“因为疫情,扶贫车间比原计划推迟了25天。看着工厂恢复生产,我可以来工作赚钱,我的心也踏实多了。”韩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因为这份工作,她的家庭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去年她顺利摆脱了贫困。

虽然今年3月初乌兰察布市最后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但当地群众仍然“脱帽致敬”,努力巩固扶贫成果。在过去的几天里,乌兰察布市在实现防疫和控制的同时,促进了扶贫讲习班的有序恢复。目前,乌兰察布市96个扶贫车间中,已有70个复工复产,106个龙头企业中,已有80个复工复产,近万名贫困劳动者在附近和当地就业。

扶贫车间托起“稳稳的幸福”——内蒙古深度贫困区乌兰察布见闻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69岁的刘润梅都会下楼两分钟,然后来到她居住区的扶贫车间编织汽车坐垫,每月收入近1000元。刘润梅住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这里刚刚摘下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去年年底,通过国家实施的搬迁项目,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了一辈子土豆和莜麦的农民告别了贫困的峡谷,搬到了县城的搬迁社区。

扶贫车间托起“稳稳的幸福”——内蒙古深度贫困区乌兰察布见闻

在刘润梅居住的社区,最受欢迎的地方是三层楼的扶贫车间。在这里,所有居住在社区中没有能力和条件外出工作的重新安置的人都可以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在扶贫车间一楼的车间里,45-60岁的拆迁户用深蓝色布料缝制工作服。由于安装了智能设备,他们只需要按要求把布放在机器上;在二楼的车间里,60岁到70岁的搬迁工人正在做汽车坐垫、中国结和储物篮编织;在三楼的车间里,70多岁的人正在从事棉签包装、塑料草皮制作和其他容易操作的工作。

扶贫车间托起“稳稳的幸福”——内蒙古深度贫困区乌兰察布见闻

满头银发的老人张坐在一张堆满棉签的桌子旁,把每50个棉签放进一个包装袋里。老人说:“我们农村人不能在家里闲着。我们工作的地方在社区里。我们每天都来做一些工作,一个月能挣600到800元。”

据了解,目前,卓资县已在五个搬迁安置社区设立了扶贫车间,2572名劳动能力弱的搬迁人员被安置在他们家门口。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通过各种量身定制的配套产业,基本解决了被拆迁户的就业问题,实现了他们的流动、稳定、脱贫、致富。

扶贫车间托起“稳稳的幸福”——内蒙古深度贫困区乌兰察布见闻

“只有发展工业才能长期稳定地解决贫困问题。内蒙古鼓励各地采取奖励和补贴的办法,支持扶贫车间的发展和壮大。”内蒙古扶贫办政策法规处处长葛林说。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扶贫车间托起“稳稳的幸福”——内蒙古深度贫困区乌兰察布见闻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