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4字,读完约3分钟
□记者朱
最近,记者在人寿保险公开课上遇到了一位营销人员。她告诉记者,她的公司已经成立两年了,正在建立一个完整的医疗保健系统。老年社区自建的模型房已经完工,橱柜都可以拆卸。令记者惊讶的是,记者不禁想到,一些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和一些仍处于亏损状态的保险公司也在投资或准备老年社区项目。如今,没有哪个老年社区敢自称为人寿保险公司?那么养老社区应该成为寿险公司的标准吗?
诚然,寿险公司在投资养老社区建设方面有明显优势。首先,它们拥有资本优势。保险公司资本规模大,安全性高,能够很好地满足养老社区的资本需求;其次,引入客户有优势,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政策锁定客户;第三,是服务网络的优势。保险业机构网点遍布城乡,专业人员众多,能够充分发挥销售管理、精算技术、健康养老等专业特长,为养老社区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对于一些大中型保险公司来说,投资经营养老社区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养老的需要,也可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寿险公司在努力保持速度和规模增长的同时,也在寻求和提高业务价值和发展质量。“将养老保险与多功能社区养老顺利对接,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有尊严的养老生活日益强烈的需求,还可以开辟新的高端保险资源,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颜对说道。
此外,由于养老产业与保险业务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将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养老保险等产品联系起来,同时带动养老服务、老年科技产品等下游产业,可以极大地延伸和拓展寿险产业链。
不难发现,中小保险公司并不完全具备上述优势,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保险公司还没有盈利,其保费和客户还处于积累阶段,根本不适合将巨额资产投资于老年群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老年社区项目的平均投资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建设一个社区的成本约为30-50亿元。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曾向媒体承认,一个成熟的老年群体需要6-8年才能收支平衡,真正盈利需要8-10年。
同时,老年社区的发展也存在操作风险。据记者调查,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大多是高端社区,采用医疗护理相结合的模式,包括医疗、康复、护理、文化、餐饮、社工、物业、基础设施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由于许多老年社区的营业时间不长,在成本、事故和维护方面存在不确定因素。
从保险公司自身情况来看,商业年金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有待提高。中国的保险公司一般都是长期不成立的,有的只有几年时间,还没有经历过复杂经济周期的全面考验。他们对长寿风险、利率风险、经济周期风险和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不深,应对能力不足。
中小保险企业要想在养老保险领域取得一些成绩,就应该在养老保险产品的差异化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优质产品的供给能力有限,产品同质化问题依然突出。市场缺乏价廉物美、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养老金积累和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走差异化之路,这可能是中小保险公司养老的更好方式。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记者观察:养老社区该不该成为寿险公司标配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