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4字,读完约3分钟
□实习记者于
随着中国保险业不断对外开放,外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纷纷进入市场。近日,中国保监会负责人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招商信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于2019年获批建设,有望成为第四家外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交通银行康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通银行康联资产管理公司”)已正式开业,中信保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完成开业验收。
业内普遍认为,外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其他外资资产管理机构一起,将对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乃至整个大型资产管理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除了加剧竞争、带来先进经验之外,其审慎、长期的投资风格将带来“鲶鱼效应”,加速行业转型升级。
然而,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在运作上存在诸多差异,外资资产管理机构的鲶鱼在充分“搅动”市场之前仍需应对诸多挑战。
首先是人才问题。外资资产管理机构需要“十项全能和中外融合”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有丰富的经验,了解国内市场,而且秉持与外资一致的长期稳定的投资理念;不仅有很高的外语水平,还能识别和融入外国公司的文化。
交通银行康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前从全市场招聘总经理,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投资和研究经验,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和营销能力,以及“在金融行业中良好的个人声誉”。对于如此高的标准,交通银行康联资产管理承诺支付“在市场上相当有竞争力”。
外资资产管理机构除了用重金“购买”之外,还通过在重点大学招聘关培生来扩大人力资源。据了解,很多外资公司的高管都是由关培生培养的,他不仅符合公司的要求,而且对公司有很高的忠诚度。
本地化也是一大挑战。先锋集团中国区总经理赵畅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外资资产管理机构仍需花费较长时间研究和探索一种既能满足总部全球化统一管理,又能满足本土化要求的运营模式。
除了人力资源的竞争、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的本土化,外资资产管理机构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监管合规,这需要适应中国的监管体系、税收和资本控制。一位资产管理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外资资产管理机构没有公开发行许可证,不能从事个人业务,部分机构不具备投资资格,不能受托管理保险资金,这限制了外资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规模和战略,无法享受规模效应。
针对这种情况,外资资产管理机构积极争取监管联系。施罗德中国区总裁郭伟表示:“在投资流程方面,外资机构非常精简,成本核算非常严格。我们将继续与监管机构沟通,同时遵守现行法规,希望将风险管理和产品管理实践引入中国。”
中外机构的碰撞迫使中国监管机构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废除了原有的不合理的制度,从更加精细化、规范化、更加符合国际规则和市场要求的角度设计了新的制度,以与国际接轨,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不仅是外资资产管理机构,整个金融业的外资保险机构乃至外资机构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将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上述人才问题、本地化问题、监管合规问题,以及外资机构如何在中国拓展渠道和客户,如何不落后于已经在科技授权和产品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中资机构。因此,即使是“鲶鱼”也应该考虑如何在外国水域生存。与此同时,中资机构应以包容和自信的态度欢迎外国“鲶鱼”的到来。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外机构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良性竞争,共同进步,把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记者观察:外资资管“扎根”中国还需“服水土”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