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1字,读完约4分钟
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记者专访时,就COVID-19肺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作出回应。陈表示,COVID-19肺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有限的,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极强的抗风险能力。
1.如何判断COVID-19中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疫情给当前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传统服务业和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然而,根据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分析,并根据现阶段的情况,我国防疫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果超出了国际社会的预期。我们认为,这一流行病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期和有限的。
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达到三分之一。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万美元大关。因此,经济总量继续扩大,这也大大增强了我们应对突发事件影响的国力。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因此,我们相信,疫情过后,以前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经济增长将迅速反弹,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将如期完成,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
当然,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之痛、美国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对我们产生的外部影响等。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在继续,长期积极高质量增长的基础没有改变。
2.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应对COVID-19中肺炎的经济影响?下一步需要考虑什么?
疫情爆发后,中国人民银行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中国实际,加大反周期调整力度,适时开放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与此同时,它首次设立了3000亿元的专项再融资,为抗击疫情的重点企业提供了准确的优惠资金。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30项疫情防控金融支持措施,有效发挥了政策的合力作用。因此,这些措施在预防和控制疫情、稳定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同行对此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目前,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工具是充分的,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政策取向不会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帮助战胜疫情,完全有能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增长,完全有决心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3.COVID-19的肺炎疫情会增加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吗?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强国。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信贷市场和外汇储备,以及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在全球1000强银行中,中国占了近20%。
经过两年多的攻坚战,中国债务杠杆率、影子银行、网络金融、金融犯罪、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部分大企业债务等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进一步增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和风险防范长效机制逐步完善,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价值追求逐渐得到大众支持。
自疫情爆发以来,我国金融市场波动较大,但整体运行稳定,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运行正常,特别是股票市场果断如期开盘,迅速恢复稳定运行。外汇市场的汇率弹性正在增加。但是,由于中国国际收支和人民币外汇供求的总体平衡,以及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进展,国际资本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需求持续增加,因此人民币汇率不会大幅贬值或升值。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应对风险方面极具弹性。
下一步,随着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的深化,适应性强、竞争力强、包容性强的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中国金融体系将显示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中国的金融体系不仅能够与世界接轨,而且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应对现代社会各种复杂问题的挑战。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疫情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解答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