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9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天津1月16日电:住在新房子里,过上好日子——天津棚户区居民的“新年运动”
新华社记者刘伟真和尹思远
红宣纸铺开,毛笔蘸上新研的墨水,手腕抬起,墨水泼出,优雅的“福”字在天津虹桥区河源街居民的作品中“诞生”。14日,河源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充满墨香。在书法家的示范和帮助下,河源街的居民送上了他们的心,写下了他们对新年的希望。
“在棚户区住几十年,和河源过年真的不一样,我觉得很幸福。”朱,拆迁户,一边研究墨迹一边说道。
河源西区庭院花木分散,环境整洁;社区周边,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医疗保健中心、菜市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随着新年的临近,元宵区的居民聚在一起做宫灯,写祝福,贴春联。这个社区充满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河源西区的前身是西峪庄区,是天津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和危险平房区。走在今天的河源西区,看着乐和的生活状况,很难想象这里的居民以前在西峪庄的窝棚里生活的艰辛:十平米的房子又黑又湿,很难转身;房子里没有暖气,只能通过烧炉子来加热;下雨时,屋顶会漏水,屋外的积水会倒流。当你回家时,你只能“跳三次”...这座位于子牙河边的破旧棚户区曾经是摩天大楼背后深深的“城市伤疤”。
2017年,天津市开始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三年清理”行动计划,西峪庄老居民迎来了摆脱“烂泥”的转折点。
朱告诉记者,住在棚户区的时候,家里既没有暖气,也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冬天洗澡就更难了。
“那时候,我们用塑料布围了一个小地方,里面放了一个洗澡用的大盆。在盆里放些热水,在炉子上烧另一个锅,不时往盆里加点热水,让房间有点热。一个人洗澡时,全家人都很匆忙。”朱对说道。
搬到河源西区后,我一大早就起床了,阳光充满了整个房间,让人感到温暖;冬天,社区的暖气供应充足。"这个小孙女总是喜欢赤脚在家里跑来跑去。"朱对说道。
在西峪庄住了几十年的陆,也从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受益。2019年,路也告别了棚户区,搬进了河源西区。在棚户区向吕告别的同时,还有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粉浆纸”。
卢告诉记者,当时住在棚户区的一间平房里,为了防止屋顶漏水,每年春节前,家里都有事做——糊屋顶。
“往白面里加些水,糊在炉子上,然后把这些面条和买的‘粉纸’混在一起。”这个过程,至今都牢牢记住了卢。“‘贴屋顶’也是一项技术活动。站在凳子上,嘴里叼着一把小刷子,先把两个角粘好,然后用刷子把它涂开,这样纸就可以贴平了。”
有了生活的保障,居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星期一,有一个“美丽的星期一”。志愿者在社区扫地和擦拭设备,以清理社区;周五还有一个“模特队”。合唱团、秧歌队和文化站使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展现出越来越精彩的生活方式…
今年的春节,就像朱和陆一样,成千上万的天津棚户区居民再也不用忍受棚户区的寒风,可以在他们的新房里迎接春节了。据报道,截至目前,天津市已完成棚户区改造147万平方米,6.3万户居民和近30万居民从中受益,实现了“走出棚子进楼”。那些曾经被“旧的破碎的小家伙”困住的居民玩了一场快乐而喜庆的“新年运动”。
捧着新发布的祝福,朱从文化服务中心回到了家。春联和窗花已经贴好,一串串灯笼闪着柔和的光。你一进屋,冷风就被牢牢地挡在门外,一股强烈的暖流扑面而来。
"暖气很热,但我们的心比暖气还热."朱摸了摸的手,笑着把红福放在门上。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史玉妍
来源:索菲亚回声报中文网
标题:住进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天津棚户区居民的“新春乐章”
地址:http://www.sjx0.com/hsbjw/3140.html